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近日,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“《新质生产力》多语种图书签约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研讨会”在京举行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在研讨会上表示,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国、最大的生产国、最大的基础科学论文发表国,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丰富的实践和基础。2023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,是前3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经济体,这些是中国科研和创新的基础。
史丹表示,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,去年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第一大人口国,但是中国拥有更多高素质劳动者,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近1200万,拥有数量庞大的工程师队伍,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。当然,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,也要提升全民素质,特别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素养。
史丹表示,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。近几年,媒体上宣传比较多的是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锂电池等产业,其实我国很多其他产业也取得重要进步,比如装备制造业、船舶工业等。未来产业代表未来可转化成生产力的行业,我国现在积极布局量子计算、6G等领域。当然,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占比在80%左右,传统产业依然是承载我国强大竞争力的重要载体,利用新的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。
史丹表示,放在时代背景来看,每次产业科技革命,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能源转型。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带动了煤炭的使用,后来的内燃机带动石油天然气的使用,再后来电动机带动了电力的使用。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进程中,除了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,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。
“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的底色,其潜含的意义就是能源转型。大数据、大模型等数字技术是高耗电行业,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算力,如果能源不能转型的话,绿色发展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。当然,我国近些年新能源装机增长处于全球前列,实行能源转型有一定基础。但是,当前中国整体能源结构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,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源转型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”,史丹表示。
史丹还指出,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。比如大数据带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,对劳动关系、就业方式等带来系列改变。再比如大数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,会在行业管制、政府监管方面带来系列新命题。当前,大力发展新能源,存在着与传统煤电的相互替代,应该在体制改革中对这些调整予以重点关注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配备13.2英寸曲面触摸屏 新款吉利博越L 1.
近日,我们从官方了解到,2023款吉利博越L1.5T荣耀版车型正...
菲仕兰发布2022年财报:收入利润均大幅增长
北京2023年2月23日/美通社/--北京时间2月21日下午,荷...
卖酒做菜,咖啡店迷上“全时段”营业
在上海开精品咖啡店的店主称,最近在上海咖啡圈的老板们除了讨论要去...
“绩溪牛”亮相元宇宙:完美世界控股集团以数字文创
“我叫阿吉,来自绩溪的山林,我有办法让乡村不仅只有风景,让非遗技...
联想推出小新Pro162023笔记本新配置:i5
感谢IT之家网友华南吴彦祖的线索投递!,联想今日推出小新Pro1...
并购金融助力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华夏银行综合金融为企
在政策的东风下,发行GDR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出海融资最受欢迎的方式...